新能源汽車時代,批評合資品牌似乎成了一種政治正確。上到奔馳EQ系列,下到豐田二維碼,沒有一個能倖免。
批評的內容基本集中在智能化程度不夠。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大彩電、大沙發、大冰箱已經成爲標配,智能座艙和輔助駕駛已經成爲下一個內卷的方向,成爲幾十萬、幾百萬以內最好的車型。反看合資品牌的智能化體驗實在是差強人意,無論是語音互聯的順暢性,還是智能座艙、智能駕駛的創新性方面,基本上都只能注重基本功能的實現,體驗層面和中國同行相差甚遠。
此外,合資品牌由於組織架構的原因,以及受長期舊的發展路徑的束縛,其產品思路趨於保守,產品更新換代週期太長,在產品設計、技術研發、品牌營銷等方面全面落後。
以上都成爲合資品牌被詬病的重要原因。
但是,問題來了,合資品牌真的就一敗塗地,毫無還手之力了嗎?
合資品牌的困境
從目前中國汽車市場發展的情況來看,合資品牌確實面臨着相當的困境。從乘聯會的數據來看,在2023年狹義乘用車零售銷量(國內)前十廠商排名中,主流合資品牌有5個,分別是一汽-大衆、上汽大衆、廣汽豐田、上汽通用、一汽豐田。特別是在2023年車市整體銷量達到3000萬輛的情況下,自主品牌年度市場份額提升4.6%,而主流合資品牌的整體銷量全面走低。
一升一降之間的強烈對比,更是把合資品牌的問題大化了。
的確,除了一汽-大衆在2023年實現了銷量同比增長4.8%,達到了191萬輛的銷量,其餘的幾家合資品牌銷量都出現了下滑。
但是,以此就判斷合資品牌一敗塗地然後就大加批評,顯得有些過激。
我們從2023年SUV車型銷量排行榜單能夠看出,合資品牌車型CR-V、鋒蘭達(參數丨圖片)、榮放、途觀L、威蘭達、卡羅拉銳放等車型依舊能夠排在前15以內,雖然排名靠後,和ModelY、比亞迪宋PLUS和元PLUS等車型有些差距,但是從CR-V年銷量19.43萬輛,卡羅拉銳放年銷量14.28萬輛來看,合資車型還是有着相當大的市場,消費者基礎也相當不錯。
而且,合資車型的市場基礎多集中在北方。越北方的城市,合資品牌銷量相對賣得就越好。無論是轎車還是SUV都是如此。這和用車環境與消費習慣有關係。
畢竟新能源車型在冬季的北方因爲氣溫因素,電池續航受到嚴重影響。此外,大部分新能源汽車品牌因爲成立時間不長,其售後保障能力還普遍受到質疑,這成爲影響了相當部分的北方消費者。
無論從產品層面還是企業售後層面,合資品牌還是相當市場基礎的,而這將成爲合資品牌未來“翻盤”的重要基礎。
血條明顯更厚
別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東風正盛,從勢頭上完全掩蓋住了合資品牌。但是,我們也要注意一個事實,那就是現在的中國新能源不賺錢。除了比亞迪和理想之外,絕大部分品牌都是在虧錢賣車。
別看2023年的價格打得熱鬧。上半年全民大亂鬥,下半年新能源品牌玩起攻防戰,主打的就是一個月月不停歇。銷量方面看着也挺紅火。2023年整體銷量都超過了3000萬輛,還創了歷史新高。
但實際上,從各個品牌的表現來看,全年能夠完成年度目標的車企並沒有幾家,能夠超額完成的更是少之又少。大部分新能源品牌的情況是2023年累計銷量同比有增幅,比如新勢力品牌中,除了哪吒汽車以外,像蔚來、小鵬、零跑、極氪等品牌雖然沒有完成既定目標,但都實現了同比增長。
也就是說,雖然頭部品牌的表現更爲耀眼,但是真正讓車市大盤銷量增長的主力還是更多的非頭部品牌。
中國車市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現了。銷量增加了,虧損卻在繼續。
新能源汽車虧損是舉世皆知的。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除了比亞迪和理想之外,普遍都存在虧損。財報顯示2023年前三個季度,蔚來汽車累計虧損超過160億元,超過了2022年全年水平。其餘兩家上市公司,小鵬汽車前三季度累計虧損90億,零跑汽車虧損額達到33.59億。這是上市公司的公開的數據,而那些沒有上市的企業的虧損情況就不得而知,估計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。
而合資品牌無論是燃油車業務,還是新能源板塊,因爲價格戰的原因,它們的經營情況普遍也不好。我們以上汽集團爲例。2023年三季度,上汽集團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分別爲1968億元、43億元,同比分別減少6.92%和24.69%。其中,合資品牌仍然是利潤的主要貢獻者,尤其是對上下游業務帶動的作用更是明顯。
新勢力品牌是鉅額虧損,合資品牌是利潤下滑,這也意味着兩者的承壓是不同的,抵禦風險的能力也不同。
在內卷加劇的2024年,無論是新能源品牌繼續發展業務,還是合資品牌積極轉型,都需要動用各種資源,顯然後者的血條更厚,抵抗風險的能力也更強。
以一汽-大衆爲例,一汽-大衆(商務)副總經理聶強在前不久的新春媒體溝通會上透露,自主開發的混動系統即將上車,未來全系產品將混動化。而上汽大衆、東風日產、上汽通用的插混車型也將陸續落地。
以上都說明了一個事實,合資車企並非沒有還手之力,而且反擊的力量不容小覷。
百姓評車/百姓汽車網
可以說,中國消費者正處於一個幸福的時刻。中國品牌快速發展,合資品牌積極轉型,無論是誰,都想推出更有競爭力的產品,來爭奪市場。這種內卷是有益的。無論是哪一方佔了上風,都會激發出另一方的鬥志,從而形成一個正向的競爭態勢。
只有不斷地追趕和進步,消費者纔是最大的贏家。